|
|
就业难,谨防“招工陷阱” |
已阅[3482]次[2009/2/27] |
|
经济危机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不少人都有过因求职心切而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的经历。求职时,一定要头脑清醒,应聘过程中因社会经验不足而落了“皮包公司”所设的陷阱。 刚刚走出技校大门的小李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南京,本以为大城市遍地是工作。可是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美好,小李在南京游荡多日却没有遇到任何就业机会。万般无奈下的小李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看到一则招工信息:公司急招技术员,月薪两千。这样的机会对小李而言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于是,小李随即按照招聘信息上的地址赶到了该“公司”,接待小李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他象征性地问了几个问题,甚至连学历都没有过问,然后就让小李缴了400元钱,说是体检费、服装费和押金,让其等候通知上班。但是通知却迟迟未来,心急火燎的小李只得打电话催促。想不到的是,当小李拨打了招工信息上提供的电话时,语音提示却为空号。 针对小李所反映的情况,记者咨询了有关部门,该部门专家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招工诈骗”。诈骗组织也即社会上很流行的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他们就是利用了求职人员的急切心理来作案的,每年都有很多人上当受骗。此外,专家还告诉记者,除上述情况外,目前社会上招工诈骗的手段主要还有以下四种:一,“双簧”招聘,即一些劳务中介所与一些骗子公司合伙进行诈骗。先由中介单位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后由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假装招聘工人,收取体检费、服装费、押金等费用,再以种种理由拒绝上岗或中途辞退。二,“捉迷藏”,即一些中介部门以诱人的招聘启事吸引应聘人员,在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后称职位已满,并承诺尽快联系合适的单位,让应聘者留下联系方式,再寻找各种借口敷衍。三,“网络”招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范围广,提供了很大的求职空间。一些网络骗子也就乘虚而入,设置招聘陷阱,诱骗求职者把钱存入指定的账户。四,“找关系”招聘,即骗子谎称与某某单位领导是亲戚或朋友,可以为求职者打通关系,于是顺理成章地从求职者口袋中“掏”走了人情费。 诈骗形式纷繁复杂,广大求职者千万不要因一时心急而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公安机关也将依法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心理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
关键词: |
|
上一条:大学生“回炉” 职校能否填补高级技工 下一条:中美招聘广告对比:国内的要求有点变态
|
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