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了,关于教育对兴国富民的重要意义也不必赘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也给予高度重视,这可以体现在各种报告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上,比如,中小学已实现免费教育,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大,教育环境和各项硬件设施显著增强等。前些年那些所谓“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等现象早已成为历史,“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也在很多地方得以实现。学生再也不会因为没钱而上不起学,教师也不会因为工资低而搞第二产业,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然而,翻过这令人心潮澎湃的浮华表面,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教学硬件不断提高正好相反,其效果大不如前。笔者曾有六年的教学经验,对此也深有同感,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厌学、难管——学生已不是那个学生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厌学和难管。
学生学生,就是以学为生。学生如果失去了学习的意愿,那么,教学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从教育学上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工具、媒介向受教育者实施一定影响,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学习,取得一定效果的活动。现代教育经常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作为教育活动构成的最重要一环,学生的求知欲若是不强,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甚至于厌学,那么,谈何教育效果呢?据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耳闻目睹,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来自家庭社会的“上学无用论”造成学生主观上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的家长干脆直接跟孩子讲,混个毕业证就行,更有甚者,对老师也这样说,分明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再加上“金钱万岁”“享受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无疑也给学生的厌学、拒学提供了“反面典型”。二是家庭、社会的“关爱”使当今的学生养尊处优,不愿受“十年寒窗”之苦,没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古人有“头悬梁、锥刺股”之行,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说,可现在面对“不吃苦中苦,也是人上人”和“吃了苦中苦,未必人上人”的现象,不少学生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意志,不再用功读书,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以后的路越来越难走,以至对学习失去信心。
造成教学效果差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学生越来越难管了。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学,最多只能起到一半的效果,重点是教学管理(包括课堂管理和课下管理)来保证课堂纪律以及督促学生学习,比如课堂上,有学生违反纪律(说悄悄话、东张西望等),尤其是屡次出现或是影响较坏的,会直接影响了教学程序的进展,这时教师就应该采取一定手段制止该行为并防止它再发生,也给其他学生以警示作用。如果没有把这种行为制止,或制止得不好,不光这些学生会继续违纪,其他一些人也会加入其行列,那么整个课堂效果就不会很好。再比如,布置了一项作业,如果班上不是全是精英的话,一般会有几个或一些学生不做或是抄袭,这时又需要教师来查出这些人的名字,施以一定措施,否则,如果任由这种行为蔓延,整个班级的学风就会坏掉。而空洞的说教不足以达到管理的理想效果,只有结合一定方式、一定程度的“体罚”,恩威并下,“软硬兼施”才能把学生管住。然而现在学生的不好管、不让管、不能管束缚了老师的手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原因有下:
首先,改革开放使很多家庭殷实起来,计划生育造就了无数个单身子女,大部分的现代子女都享受着养尊处优的待遇,是家长心目中的“小太阳”,打不得、说不得。明白事理的家长少了,敢说“孩子交给你了,不听话就打”的家长几乎绝迹了。反倒是因为孩子受罚、挨批来学校“找事”的家长多了起来。这样,老师们越来越不敢管了,教学工作也越来越被动了。
再有就是,法律意识和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使学生越来越不服管束,教师越来越不敢管。现在,有学生敢拿“法律规定老师不能大人”来压老师。校长也在大会小会上讲,不能体罚学生。再说,老师打学生、校长打学生的新闻会在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尤其是被学生告上法庭的为人师者,还面临着“政治上丢人、经济上赔本”尴尬处境(并且很难得到教育领导的支持)。而反观校长、老师被学生家长打的事却很难得到法律的支持和社会舆论的声讨。基于上述情况,教师的手便越来越短,因此才有了“宁可落怂,不要逞能”之说。既然猫不敢捉耗子了,那么老鼠一定会肆虐起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二、忙碌、憔悴——教师也不是那个教师
都说教师忙,教师到底有多忙?现在农村时兴寄宿制学校。很多老师早晨五点多就起床,跟学生一起上操,晚上晚自习下课、批改作业、查完学生晚休已经十一点多了。一天中的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的课时早已超过了白天的八节课,班主任则更忙除了上好课、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饮食各个方面。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好多学校双休日改成单休,五一、十一从来没有享受过全假,最多就是四五天,毕业班则更惨,只有一两天。为了防止学生晚上跳墙出去上网,有的学校还安排教师晚上值班,一般到凌晨两点以后。如果遇到学生跳墙或其他情况,则可能睡得更晚,还可能挨批。教育领导还美其名曰:“一岗双责”。当然第二天的自习、正课还得上。为了保证教师在校时间,不少寄宿制中学还规定了一星期中教师晚上回家的次数,一般是每周两天,遇到检查、刚开学或是期末则更少。这样,晚自习没课的教师也得待在学校(也得帮着查宿舍)。还有签到制度、签退制度,更是剥夺了教师剩余的一点可怜的自由时间。很多学校还把此项制度作为考评教师的一项硬性指标,(个别学校还规定,谁最后一个签到,将会被扣分,所以,下午两点上课,为了不排最后,几乎全部教师在一点前就到校了,有的本村老师都住了校。)
除了忙碌,当代教师的另一个特点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憔悴。为了保住可怜的饭碗,教师承受着巨大身心压力,很多教师都有未老先衰的迹象,白发早生、眼神呆滞。很多商场或其他地方的服务员一眼就能认出,“你是老师吧?”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二是教育领导。三是竞争压力。在这,我想着重阐述一下第三点。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行业竞争、行业考核开始愈演愈烈。当然有些是积极的,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奇怪的考评现象。试举几例,有的政府有一项对执行火葬的考核,就是规定某某镇年度的火葬人数,超过或少于该数目会加分或减分(看来想得高分就要盼望今年多死几个人)。农村信用社也有存款指标,所以每到年底便会有很多动作,很多在信用社上班的工作人员,会动员方方面面的亲戚朋友到其所在的信用社存款,一过完年,便纷纷提出。这不仅给各个金融单位造成混乱,也没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考核势必造成不该有的竞争。教育系统当然也不会幸免。前几年,一种“末位淘汰制”应运而生。即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考到最后一位的教师(尤其是连续两次以上的)将面临着“待岗培训”的威胁。少挣工资不说,对教师来说,面子更是大事。谁愿意背这个黑锅?也不能怪校长,考得不好的校长还在全市大会上作检讨、“表决心”,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在这么严峻的形势下哪还有教师敢松懈的,无不拼了命地教,课上讲,课下讲,甚至带回家辅导,唯恐学生不会。教师能不老的早吗?要不然怎么叫“老师”。甚至有人编了顺口溜,形容老师的工作:“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吃得比猪还差、活得比牛还累、死得比谁都早。”等等。正如农民工饱经重体力劳动之摧残,教师深受精神压力之痛苦。“有门”的教师都尽可能托关系转行,其他大部分教师也都不让自己的子女干教师这一行,这正说明了这一点。
三、教育矛盾重重、不和谐,谁之过?矛头直指教育机制。
教师受累、学生受罪;教师着急、学生不会;教师、学生都不快乐;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就是现在校园的“景色”。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公民,一个有识之士,不应该明知是错路、弯路、老路,还要盲目前行,对这样做的效果、影响不闻不问。反正我是心中有物,不吐不快。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教育情形,现有的教育机制尤其是它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难辞其咎。
过去我们常说“填鸭式”、“题海战术”害人,哪知现在还是如此,且愈演愈烈。过去说是应试教育,现在虽然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幡,却仍大行应试之举,以分定生、以分评师、以分论教,分数这个紧箍咒越念越紧,不仅套住了学生,也套住了教师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这么做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后果: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不教什么。教主科受累吃香,教副科轻松不被重视。学生考好了,就是好老师;学生考砸了,就是差老师。现在好多小学、中学已经不开设音乐、美术了,体育能够幸免于难,得感谢中考有体育分(好多小学不开设体育课)。真不知道将来我们的音乐、美术事业如何发展。假设中考不考体育,是不是就不开设体育课了?再假设没有奥运会,我们是不是就不盖体育场、不卖运动器材了?
现在,平心而论,教师给学生制定学习制度,加大作业量,加班加点辅导,甚至冒着危险给学生定大量的资料,实际上是为了自己不下岗或是争得荣誉;校长强化教学管理、严格要求教师,不是和教师有仇,也不是为了学生科学学习、健康成长,而是为了受领导重视和表扬;教育领导制定竞争机制和评价制度,不是为了难为学校,也是想提高自己的政绩。如果不是,他难道不了解学生、老师、学校的疾苦?
有人问我,如果废除现有的选拔机制,那么,我们如何招生?废除现在的考评机制,造成教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的局面怎么办?我说,如果我是主管教育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现在不正提倡解放思想吗?破旧,才能立新。挑开脓疮,挤出脓水,才能康复的快。
现在到处都在宣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知科学、和谐之风几时才能吹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