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本该在床上睡觉的女儿却还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愤怒的家长撕掉了女儿的作业,并让女儿带信给班主任:“请不要再透支娃娃的生命!”1月13日,成都石室联中(西区)已开始对“撕卷门”事件的当事老师进行调查。(见1月14日《成都商报》)
当下的教育成就主要是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衡量,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系统,可以说是想尽一切能想的办法来提高升学率。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用成绩说话是目前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据原教育系统一资深领导说,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从教育部到省级教育厅再到市县级教育局最后到学校都有一个排名,而且排的非常的仔细。年级、班级几乎人手一份表,排名靠后的,老师挨校长骂!校长挨局长骂,局长挨厅长骂,一直循坏到教育部。在这样体制下发生“撕卷门”事件,的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了升学率,为了分数,老师加大力度大搞死记硬背的战术一点都不奇怪,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翻来覆去做各种类型的试卷、题海资料也就顺理成章了。
2008年9月4日教育部出台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2009年11月成都市教育局更硬性规定,初中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要求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奖惩。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座次。虽然各地都在尽力的减少中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的负担,可是关系到学校的升学率问题上,岂是一纸规定就能制止的呢。笔者以为,教育体制不改,应试教育不变,超时家庭书面作业之疯病很难真正改变。除非把高考和培养真正脱钩,方可将育人的基本理念从“分数”转变成“素质”培养。
“撕卷门”事件其实只是让减负,这个多年的沉重话题,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 减负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机制,撕卷门事件的发生只能说明,减负根本不可能?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考分依然被学生、家长和学校所看重,造成学生负担陷入增了减、减了又增的怪圈。 按一担任校长职务数十年的话说,其实教育行政部门至今都是坚持对每次考试都要进行排名并纳入考核,这样会把学校和老师引向应试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既有智慧的大脑,又有强健的体魄,还有健康的心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撕卷门”事件又岂能真正的改变一贯的应试教育体系,岂能打破始终坚持以升学率为好学校、好老师的评判标准。
相关评论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可在孩子刻苦攻读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矛盾,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多看书、多做作业,另一方面却时常为孩子的身体担心,面对做不完的作业,家长心疼不已。作为“撕卷门”事件的主角——一位在石室联中(西区)读书的女儿父亲,在孩子凌晨三点仍在奋笔疾书时,终于按捺不住发出了“请不要再透支娃娃生命”的怒吼,并在一气之下撕掉了女儿的作业。
是家长情绪失控、丧失理智吗?显然不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节奏加快,绝大多数家长都感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致使许多人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可悲的是,同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还有一个群体——在校读书的孩子,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众多孩子喘不过气来,随着书包越来越重,孩子的眼镜度数越来越高,身体状况令人堪忧。面对家长的责难,我相信老师也是无辜的,为了升学率,更为了保住自己饭碗,拿到应得的工资奖金,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与班级、老师与老师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恶性循环,于是不得不把压力转嫁给学生,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一古脑儿推向学生,这就是社会现实,容不得你不接受。
由此可见,“撕卷门”事件绝非偶然现象,今天不撕作业,明天还会有其他家长去撕。家长的愤怒,值得教育部门反思,现行教育体制不改,唯分数论、唯文凭论就会愈演愈烈,学生的负担还会越来越重,如果把孩子的身体都搞垮了,即使成绩再好,恐怕也难以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我们不能总是做事后诸葛亮,在后悔中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