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看什么书?云南省某州市一所高校近日对校内图书馆2009年外借热门图书进行统计并公布。其结果令人忧心:在前100名外借热门图书排行榜上,竟无一名著上榜。除饶雪漫、郭敬明等相对知名的青年作家外,其他上榜书籍均出自不知名的网络作家或写手。(1月14日春城晚报)
以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众多文学名著,一度被大学生冷落,面对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忧心忡忡,称热门图书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缺陷,号召大学生要多读名著,因为“名著代表一种主流文化”。在笔者看来,这位教授的担心,实在是有点杞人忧天,用60后70后的老标准,来衡量已经进入大学的80后和90后该读什么书,未免有倚老卖老之嫌。
事实上,这样的隔代标准已经不止一次地被用来抨击孩子们。1月10日,韩寒、余秋雨等当选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也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口诛笔伐。有评论人认为,弄出这种所谓排行,只不过是主办机构借此出名,中小学生都是“被喜爱”。笔者奇怪,我们又不是中小学生,也没像机构一样做过调查统计,怎么就能断定人家不喜爱?
时代已经进入10后,可我们的“主流文化”标准仍然停留在80前,这就是大中小学生最爱的书籍屡屡受到质疑的原因。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但主流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10年前,当韩寒从高中退学的时候,大众传媒纷纷撰文质疑,等着看他的大笑话,10年后,媒体却疯狂追逐韩寒在文坛和车坛的双重神话,这是为什么?韩寒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10年后的今天,80后的人当上了记者,逐渐掌握了主流舆论。
哪些作品是好的,哪些作品是坏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读什么书对成长最有益,也不是绝对的。可以肯定地说,《红楼梦》、《骆驼祥子》、《红与黑》等名著,现在很多80后90后也会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青少年充满活力、充满想象,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多读点网络时代的奇幻小说、言情故事也很正常。我们成年人,大可不必动辄惊呼,应该抱着更宽容的心态,从孩子身上寻找宝贵的闪光点。
前些年有人质疑,80后是垮掉的一代,担负不起社会的责任,结果汶川大地震的时候,80后用志愿服务赢得了肯定;后来又有人质疑90后是“长残”的一代,结果湖北大学生搭人梯救人,为90后正了名。等00后再大点,相信质疑他们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多。只不过,这种质疑,终究只是上一代人的偏见。长江后浪推前浪,下一代始终会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取代上一代,创造适应时代的价值和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