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办法 救救孩子!
新安晚报昨日A07版报道两位中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发出了“呼救”,这在岁末再次引发了一场“减负”大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负担越减越重?减负不成功根源又在哪里?昨日,记者采访了合肥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以及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解读“减负”顽疾。
1 谁往嫩肩膀上加压?
“应该说,减负不是单纯老师、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对于当下的减负难,合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家长的期待、老师的教学水平、课改的推进、社会用人制度的压力,这些都是减负路上的“拦路虎”。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许是无止尽的,因为担心孩子落后了,有时还会主动要求补课。”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家长的过高期许也是省城上百个补习机构存在的温床。而社会的用人制度则更助长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上好高中、考名牌大学成为所有学生的梦想。压力逐步下移,以至于现在在中小学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然,部分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上无法很好地消化知识,只能通过课余大量的作业来弥补。”这位负责人坦言教师和学校也无法推卸责任。而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让一些师生感到不适应,压力也随之增加。
2 硬杠杆撬动旧观念
既然短期内无法改变人们对成绩的追捧,就只能通过招生这个硬杠杆来引导改变。据介绍,近年来合肥市通过指标到校、名校联合招生、招特长生等多种形式,减轻中考升学压力,引导学校和家长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以外的特长。目前合肥市示范高中的指标到校生已经占到总招生数的65%,而一、六、八三校联合每年招生数有5000人,通过体育特长等升入示范高中的也有数百人,进入名校读书不再只有考高分这一条路。而且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名校门槛降低很多,学生没必要像以前那般“死学习”。
“学校在评优评特色时,教育部门从来没有将升学率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合肥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学科类竞赛如数学竞赛、作文竞赛已经取消,代之以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么做的目的都是引导学校不在升学率上做文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年的招生中,这些措施还将继续沿用。
3 12支减负令箭射来
除了用招生来调节教学外,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规范办学行为,给学生减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缪富国告诉记者,前不久出台的“优秀省示范评估细则”就明确了节假日补课的学校将不得评“省优”。
此外,我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指导意见》中也通过各项规定来约束学校的办学。记者发现,在25条行为规范中,涉及减负的有12条。如严禁中小学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补课;将实践活动课等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之中;规定学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普通高中不超过8小时;控制作业数量,小学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完成等。对于当前一些毕业班家长呼吁增加课时的现象,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日前也重申“不要以高三毕业班学生家长的呼声代替民意”,严禁非毕业班补课,确保节假日师生的法定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