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下吗?几乎所有人都会予以否定的回答。显然,在选拔人才时候,唯分数而取人是有弊端的,但有更佳的、更可靠的措施吗?
不久前,北京大学的周其仁等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校长周其凤的一封信,则指出,“我们在教师岗位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尽管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之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的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教授们的这一发现和评断并非无稽之谈。现实生活中,在选拔人才时,人们非常重视考试分数。分数已成为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让分数说话似乎成了颠扑不破的律条。可以说,因一分之差就会决定一个人的能上能下。其实,分数高一点的未必是最佳人选。那么,如何才能评定“综合素质”呢?
对于北大本科招生,11位教授建议,北大应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摆脱“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不过,这种软性标准无论交给谁操作,似乎都不令人放心,哪怕你是什么专家名流。
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时至今日,人们孜孜以求的“人的现代化”远未实现,明规则和“潜规则”相互龃龉与撕裂,关系、人情、权力、金钱等因素都可能形成诡谲、强悍或险恶的力量进行干预与渗透,公平公正因而难免遭遇侵蚀,甚至付之阙如。就高考招生而论,人们有理由担心:本校专家面试是否可能成为一条新的腐败通道呢?还要看到,一般而论,农村学生不如城里学生见多识广,因而不少人担心增加了面试环节,有可能使一流大学中本已处于弱势的农村生源进一步减少。在很多人看来,还是分数比较可靠。这种无奈选择令人扼腕。
当然,招生制度的弊端必须破除,选拔人才应该有更加多元的渠道,改革必须进行下去,但怎么改革,不能不慎之又慎。我们期待着社会气正风清,期待着合理公正的相关程序有效运行,这样,让人的综合素质在人才选拔中受到充分重视,进而让一个个千里马奋力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