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农民工创业是与家庭承包和民工潮同等意义的大事,是从农业经济向劳务经济,再向实体经济的转变过程。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实现农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农民与土地与劳动力有天然的联系,他们更易把握的是围绕土地和人口的结构性变化而出现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农民和农民工自身的需求要靠他们自己创业来满足,农民消费的现金化带来大量的商机。当然农民工的许多创业机会也与城镇化和中产阶级个性化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增值,农民的收入增加,他们边际消费倾向高,尚未满足的需求种类较多,有待升级的消费项目多,消费随收入增长释放更快。而农民工更能把握农民的需求心理,贴近农民的消费需求,更能迎合农民的偏好。靠他们自己的创业来满足自身需求,如农村幼儿园、小餐馆、农民建房等。
农民工所创立的企业多以满足底层需求为主,因底层支付能力限制,自我服务式的小微企业为他们提供了经济实惠、便利周到的商品和服务,保障了他们自身的人口再生产。如作为毛细血管的基层营业网点,便是农民创业的广阔天地之一。
经济增长和人口转型也带来大量的创业机会。由于生育子女减少,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一度空白的农村幼儿教育成为许多创业者的乐园。民工荒使许多劳务中介公司相对于用人企业有了更多话语权,农民工创业者和农民工有天然的联系,对这个群体的偏好和弱点有更好的把握,更能赢得信任和认同,更能将劳工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兴办起各类劳务公司,如劳务派遣公司、家政服务公司、建筑包工队等。
青壮年离开之后日益空心化的乡村,大量老弱病残的留守群体也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而外出汇款也使留守群体的消费能力上升。出现农村建房热、农民住房不断升级换代。
劳动力大量外出,使本地劳动力短缺,机会成本上升,许多家庭不再做家务,现金购买越来越普遍,使劳务输出地的创业机会也增加了。许多原本属于家务劳动,并由家庭成员义务承担的活动日益被专业化的市场需求所取代,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创业机会。如早餐店、水、煤、电气、快递、家政服务、运输如的士、电瓶车、人力车等。
围绕土地的创业机会不断涌现,而土地与农民密切相关。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发现了机会,包括房地产和建筑相关产业机会:如土建工程、工程机械、建筑劳务公司、装修、家政服务、物业、家具厂等。
农村人口外流后,土地被集中用于规模化经营。农业是农民工创业的重要行业,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种植业和观光农业。就种植业而言,农民工通过技术的引进,良种的选取,正在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走向市场化的种植。
无论是城市近郊还是边远乡村,由于人口流动,城市近效农民从分散的自给自足到集中居住,其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发生显著变化,相应的服务业创业机会快速增加。
最后,城市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追求个性化消费和生活的便利化,这种追求也使小微企业有了更大生存空间。中产阶级快速崛起,他们更追求个性化、便利化、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环保,刺激了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市民农园、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色餐饮等的大发展,也使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交通运输的需求大量增加。
原生态、绿色有机等越来越成为卖点,大城市周边的休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创业前景广阔(会议接待、观光旅游、孩子农业教育、无土栽培、原生态放养、种胺树等),许多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农民工返乡流转土地,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而观光休闲农业更重视的是生态、环保、风景秀丽,通过吸引游客的方式获取利润,企业主普遍反映,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后期回收相对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数据,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9.2%;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7.8%,两者合计占57%。百县调查表明,返乡创业的行业中,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到28.3%,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占30.7%,第三产业占32.1%。
农民工所创立的企业中,规模较大的包括:农业规模经营、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林权经营、劳务派遣公司、建筑队、商场、幼儿教育等。规模较小的(个体户)则集中在交通运输、装潢、零售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