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在唐山市职教中心的45名女孩全部来自四川平武县,是今年新入学的幼教专业学生。
2008年9月2日,在职教中心老师的带领下,她们求学唐山。学校免除了3年学费、书本费,添置了服装、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每月还发放每人400-500元生活补助,食堂请来了川籍厨师,烹饪家乡菜。老师们更是像亲人一样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半年的相处,川娃们很感动。
■孩子们的周记里都问“我能叫您妈妈吗?”
“老师,我能叫你妈妈吗?”在幼教二班的四川女孩们的周记本里,许多人都问过这样一句话。平时,她们对老师的称呼更多是妈妈。
幼教专业一年级2班的杨阳感受颇深,杨阳刚来唐山没几天就病倒了,“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我,安慰我,陪我看病,给我买药、倒水,陪我聊天。”事情虽已过去几个月了,可杨阳说起来,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老师把什么事都想到了,天冷了,她会催我们该去买棉袄了,棉拖鞋、袜子,都及时给我们买回来,给我们做泡菜、弄腊肉。”二班的女生张燕说,凡事老师都想到她们前面了。
“从这些孩子到身边那天起,她们就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特殊经历和小小年纪,都需要格外的关心和爱护。”张静说,生活上的事儿她和高老师都要一手办,“大事小事我们都管跑,买药、跑银行、交话费,买吃的、用的。市场的人都认识我和高老师了,哪有人买袜子一下买20多双的。”
■老师和孩子动手做泡菜“住习惯了不怎么想家了”
张静班里还有个泡菜坛子,“孩子们爱吃泡菜,想吃泡菜,我就和她们商量着自己做点。”张静和班里的孩子一起动手,做出了第一坛泡菜。“看着孩子们吃得那么开心,我也就知足了。”
从那时起,张静至少一周买两次菜,在家里洗好、切好,“20多个孩子,一坛泡菜一次也就吃差不多,所以每周都要续两次菜。几个月下来,我都快成学校的泡菜师傅了。”
在15岁的张燕眼里,张静这个唐山的妈妈可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在这儿习惯了,也就不怎么想家了,老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张燕笑了笑。
张静说,她也从孩子们身上收获了感动,“她们知道感恩,懂回报,不经意的关怀她们都会记很久很久。”张静说,这些事情孩子们会写在周记本上,“每次看到这些,我都会流泪。”
■听说要回家高兴得哭哭笑笑“要给老师带特产”
来自平武县职中的45孩都是以一次离开家门,离家园已经毁了,非常想念爸妈,担心家里的情况。年底了,孩子们都在商量回家儿。
上周,学校安排了送回家的各项准备。学校成4人护送组,由曾赴川接来唐的副校长胡振明亲帅,筹措了往返程的费用,了印有“弘扬抗震精神美好家园”字样的骨质瓷品,并计划早放假、晚开学量避开交通高峰。
当这个消息在班里宣布大家高兴坏了,有的哭有的有的又哭又笑。
张静说,这段时间孩子是和她提回家的事,“离家月了,孩子们都想家了,我们约好了,这个周末就带她回家带的东西,唐山特产啥张静说,她还打算给孩子们点海货。
张燕说她已经打算好了过完年回唐山时,得给老师多许多四川的特产,主要的,能带多少就带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