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为心理辅导室布置鲜花,营造轻松的环境氛围。(杨峥 摄)
情绪是一种能量,被忽略 会以破坏的方式显现
[个例]离开学校已一月余的15岁男孩彤彤(化名)因厌学,整天沉溺网络,妈妈带他来昆明漆平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
“放学回家,妈妈只跟我谈一个话题——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只有上网,我才感到快乐……”在妈妈回避的情况下,彤彤对咨询师讲出了对妈妈的不满,在咨询师的疏导下,彤彤表示,只要妈妈愿意改变,自己也会改变。一个月后,漆平进行随访得知,彤彤已回到学校,他和妈妈都在积极调整各自的心态和行为,他们尽力遵守相互定出的规矩,母子俩不断沟通总结,彼此关系亲密了很多。专家认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被忽略会变为另一种形式,以破坏的方式显现,反过来影响智力和左脑的功能,智力正常的孩子,学习不好与情绪异常和情感忽略紧密相关。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不适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花钱打针吃药买补品,对心理的问题却不认为是‘病’,讳疾忌医。”专家认为,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感受,孩子在没有认同感和情感回应的条件下,就会寻找自己的方式,如迷上网络、抽烟、喝酒甚至暴力行为等,以其他方式寻求快乐和宣泄。
孩子是家庭问题的承担者和表现者
[个例]小吏(化名)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对他自小学习要求甚严,但家庭内较少沟通情感。小吏在学校颇为活跃,与同学相处也不错,但回家后总是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特别对父亲有抵触感。上初一时就开始与父亲发生争吵,此后经常用言语顶撞父亲。高中毕业待业在家的他经常对父母发号施令,一次父子吵架后他动手打了父亲,往后便越发不可收拾,逐渐发展为稍不如意就动手打人。父母(主要是父亲)被打后只能忍气吞声,从不敢追究他,更不敢对其批评、指责,在看心理医生前几个月,父亲一直住在单位不敢归家。
通过交谈,医生发现,小吏在家庭中自幼被溺爱,母亲一直过度保护孩子,父亲教育儿子或被儿子殴打时,母亲也总是袒护着儿子。心理医生认为,母亲在家中的强势,使父亲威信大减,并一直躲避、敌视儿子。孩子的表现,是因为遇到挫折后,内心自卑、紧张不安而采取的幼稚、不良的宣泄方式。通过家庭治疗,小吏的父母也认识到种种家庭问题是自己过分的爱心造成的。医生建议,小吏将父母当成朋友和上级,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通过治疗,半年后随访的结果是,小吏已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并交上了女友,以前在家中所表现的粗暴脾气已改变,家里气氛变得和谐多了。
心理咨询师认为,从本案例可以看出,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质是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个人所表现的症状实际是根源于家庭内人际关系的问题,孩子作为家庭问题的表现者和承担者,要解决问题,则要依靠家庭治疗,才能解除个人的症状,这就是民间所说:“孩子有病,家长吃药的道理。”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青少年犯罪的始因
[个例]“亲爱的爸爸:上星期我们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可一听说是去听家庭教育讲座,您就说:有什么可听的,我有本事当你爸爸就有本事教育你。……您经常骂我:老子为你操碎了心,想不到你会成这个死样子?爸爸,既然您有本事教育我,为什么操碎了心还把我教育成这个死样子?”这是一封儿子写给爸爸的信,从信中不难看出,孩子对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满,又不知该如何是好,他寄希望于用家长培训改变父亲对自己的态度,遗憾的是,家长尚未警醒!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重视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却忽视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汝弟说,十三四岁的孩子是一弱势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的断乳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做自己的主人。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的方式,并且认为这是关心、帮助他,那么由此带来的往往是孩子的逆反,孩子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人格和自由的打击,并随之出现焦虑、急躁的心态,产生“情感危机”,从而导致失控。
新闻链接——七成少年心事无处诉
来自昆明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台月统计表的相关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服务台热线开通以来, 70%以上是青少年及家长打进的心理咨询热线,厌学、网瘾、早恋、亲子关系等问题困扰着孩子和家长。去年,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对全市10余个县区的3000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70%的孩子表示找不到倾诉对象。(记者 张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