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1 要买政策支持的
典型案例:以明锐车型为例,如果在去年购买明锐1.6L手自一体逸仕版车型,按厂家指导价为14.69万元计算,需要缴纳的购置税为11700元,而今年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实施后,新购置税为5850元。
案例解读:年前国内出台的政策规定,今年年内购买1.6升以内车型
购置税减半。根据新政策,1.6升车型今年年内的购置税相比之前都减少一半,购车总成本减少5000元左右,使得1.6升排量的车型成为市场热门。
理性一招:有国家政策支持,当然不能错过。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由于1.6升车型关注度提升导致其车辆的销售价格也有所回升,因此其整体的购车支出变化不大。但与其相邻的1.8升乃至2.0升车型,为保证销量,避免被市场边缘化,一些厂家或经销商自己也推出了购置税减免的促销措施,这些车型也值得关注。
原则2 要买到店即提车的
原则解读:其实不买有市无车的是为了等待厂家提升产能,而商家能做到到店提车就说明厂家的产能紧张已经被缓解,供货趋向正常化。一般厂家、经销商处正常的库存量会与其一个半月的销量相当,此时产销衔接比较正常,消费者到店即可提车。低于一个半月就会出现供货紧张,有市无车,高于一个半月又会库存过多,经销商开始压价甩货。
理性一招:中国消费者大多习惯到店提车,一般此时车辆价格也比较稳定。不过一些实行订单销售的车辆,由于从经销商处汇总订单然后厂家再进行生产,因此会有一个时间差,这也是正常的,消费者应向经销商咨询清楚再行购买。
原则3 新车上市关注“竞品”
典型案例:八代雅阁上市前夕,凯美瑞为阻击雅阁不惜大幅降价2万元托市。而在此之前凯美瑞仅仅优惠数千元,且货源紧张。
案例解读:一些细分市场的重量级新车上市后,往往会对该市场其他车型带来震动,如果上市新车还使用低价策略的话,对竞争车型造成更大影响。而竞争车型所在厂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为了保住自己已有的市场份额,往往会根据对手的定价调整自己的市场价格。越是直接的竞争车型,其价格的针对性就越大,价格的下调空间也越大。
理性一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厂家争来斗去,消费者乐了。
原则4 要买换代改款车
典型案例:新领驭上市前,老款领驭降价2.6万元清库存。在此之前,领驭的降幅都徘徊在2万元上下。
案例解读:这是商家惯用手法,在新款、换代车型上市前,厂家会提前一段时间停产老款车型,同时开始清空老款库存,试生产新车型。这个时候,个别经销商手中如果库存过多,又结合厂家的销售政策,就会给出一个低出原本市场售价较多的优惠价格。
理性一招: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不太在意新旧款,换代改款前正是抄底该车型的最佳时机。
原则5 要买保有量大的
典型案例:大众的两款爷爷级车型捷达和桑塔纳可以说是最佳代表了。1991年捷达正式在长春国产,目前仍维持每月上万辆的销售势头。而更高龄的桑塔纳到2003年,国内的保有量已超过200万辆。
案例解读:除了这两款代表性的大保有量车型外,不少新车型如凯越、伊兰特的保有量也已经突破70万辆。高保有量带来的好处是配件价格被摊薄,维修保养费用低,维修服务网点多,售后养护方便。捷达、桑塔纳就是典型代表,基本国内所有维修点,不论大小都能买到其配件。而且几乎所有维修人员都会修,因为很可能在学习维修时他们用的教练车就是这两款。
理性一招:一般来说,保有量大的车性能稳定,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什么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