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省政协委员、保定市高新区小学校长高惠娟做客河北新闻网时,杨勇详细解释了我省(河北省)破解“择校”问题的5项举措。
举措一
城市中小学力推“四种模式”
“城市中小学面临的压力最大。”高惠娟委员表示,择校问题让一些薄弱学校遭遇生源危机,而“名校”则为班容量过大而头疼不已。“在城市区域我们探索出了四种模式,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杨勇介绍,一种模式是强弱联合,让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对子,统一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实现资源共享;另一种是用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第三种模式是鼓励优质学校异地建立分校;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新建校,根据区域内的需要,直接建设标准较高的学校。
举措二
“学区改革”均衡农村教育资源
“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要实现均衡外,更需要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质量、加快发展。2005年我们开始在全省探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平衡发展的路子,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有效路径:‘学区改革’。”杨勇介绍,“学区改革”就是打破乡镇界限,3万至5万人口设置一个学区,学区设研训室。目前,全省173个县(市、区)都已制定了学区建设规划,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已完成学区建设。目前,我省发起的这一改革举措已在全国推广。“学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管理单元和教学研究单元,它解决了学区内各学校的资源共享问题,效果非常好。”杨勇举例说,围场2004年开展学区建设,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农村的孩子不用再到城里择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举措三
加大投入补齐“城乡差”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收取任何费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都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高惠娟委员建议,“要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杨勇表示,为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2001年到2008年,我省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这几年我省共投入50多亿元,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省还拿出近12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取暖改造工程,全省农村中小学已经实现了‘温暖上学、安全上学’的目标。”杨勇还表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投入不仅仅体现在“花钱”上,“优质师资也正逐渐向农村倾斜,去年全省有数千名特岗教师被输送到农村学校。这些举措将有效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
举措四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平均派发”
“家长为孩子选择片外初中就是为了能考上重点高中。杜绝择校现象,还要从根儿上抓。”高惠娟委员建议。
“我省已经对中考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杨勇介绍,2005年,我省开始全面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分校录取。“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分配到的指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在薄弱初中就读,要比在优质初中就读竞争压力更小,有更多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机会。”杨勇表示,我省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指标分配生”的比例连年提高,2009年已提高至70%,“为了完成指标分配生的录取计划,还可以在录取线下一定范围内降分录取。”杨勇说,这项改革有效缓解了“择校”矛盾,社会反响良好。
举措五
打造“普惠化”优质师资队伍
“择校根本上是择师。”高惠娟委员表示,自己所在的保定市高新区小学是新建校,建校初期曾一度“遇冷”。“按照省里推广的四种模式,通过市教育局协调,14名优质学校的老师被直接派过来,师资队伍的加强很快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杨勇说,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我省首先调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努力把农村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镇编制标准上来,解决农村老师短缺的问题。另一项举措是实行绩效工资,老师的工资总体水平将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也为把好老师留在农村提供了保障。“我省还开创了顶岗实习制度,把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的实习期安排到农村的学校里来。”杨勇表示,在同一个区域之内,我省还广泛开展了教师交流活动,让师资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流动起来,实现“普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