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是,说着说着,这岁月老人的匆忙步履就已然跨进了腊月的门槛儿。不管你是否怎样的阶层与身份,也不管你是否贫富与贵贱,这年关就这么着在瞬间到了你的面前,进了你的心里。你愿过不愿过,好过不好过,年味儿开始在所有国人的潜意识中开始弥漫,渐重渐浓。
这年味儿到底是啥样的味儿?恐难一言尽述。真要思量,可谓是“岁岁年年花似锦,年年岁岁人不同”的感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体验;可谓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情。有多少种处境,就有多少种心态;有多少种身份,就有多少种期待,年味儿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味儿。自然那五味杂陈的年关,不可能是“春晚”的鼓噪可以化解的,不可能是“偷菜”的愚行可以替代的,更不可能是《阿凡达》的叫卖可以冲淡的。
无论这年味儿是何种类:或苦或甜,或喜或忧,那亘古不变的“腊味儿”是共通的。寻常人家的腊货、官宦人家的年礼,即便再弱势的群体,至少也得置办一口解一年之乏的酒,备下几斤抚四季之劳的肉。这浓浓的“腊味儿”里,渗透着百姓的祈愿、祝福与憧憬。而这样为着开门大吉、开门见喜的祈福之情,充盈着所有国人的心胸。没谁不企盼时来运转,福星高照;没谁不巴望升官发财,紫气东来;没谁不期待家顺体康,万事如意。所有的美好愿景,几乎全托付给了这由浓浓的“腊味儿”凝成的年关与春节。
不知为何,在这个年味儿愈来愈浓的时光里,我再次闻到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铜臭味,闻到了眼瞅着日进斗金大好时机里贪官们身上的腐败味,闻到了现代“杨白劳”正一夜愁白头的心酸味……
毋庸讳言,此时此刻那诸种心境、处境所组成的混合味儿,在霓虹闪烁的背后,在张灯结彩的背后,形成一种凝重与轻松、灰暗与明快、功利与纯朴的杂色。我的脑海里浮现着这样的画面:东边是“朱门酒肉臭”,西边“路有冻死骨”;左边是“车马盈门宾朋挤”,右边是“门可罗雀人踪稀”。的确,在贫富悬殊愈来愈大的今天,年味儿已不再清纯,不再是一种令人欣慰的享受。
倒是普通草民们那世代传承的“回老家过年”的积习,给这年味儿平添一层厚重的暖意。试想,缺了寻根拜祖的感奋,少了探亲访友的欣喜,没了省亲团聚的抚慰,这年味儿怎么可能感人肺腑呢?那无疑会淡寡无趣。在绝大多人的心目中,年味儿最为浓烈的是那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往老家过年的匆匆行色,是那亿万张由焦急与温暖谱成的脸。一年一度的年关与春节,那极富中国特色的“回家过年”的壮举,令举世瞩目,堪称奇观!如此奇观汇成了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人们怀揣亲情回家过大年的滚滚洪流。这是一个板着指头数日子、盘点行囊盼归程的牵心动怀的季节。
如此神圣的年味儿,让人们醉心的品味、吮吸,因为这是一种幸福与温暖交融的味道,是国人心灵返璞归真的味道,是什么情人节、圣诞节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味道。
当又一次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云集的特定时刻到来,年味儿即便再苦涩也能让人感受胜常,咀嚼再三,品味良久。因为这样的味道能唤起一种新的向往、新的热望、新的畅想。曾经的所有那些平凡日子里的苦辣酸甜,尽在那一杯祝福的薄酒之中挥去。
回眸已逝的四季风雨,我们经历太多;回索曾经的春夏秋冬,我们感慨良多。我们尽管有过不如意,有过不顺心,有过不快乐,甚或有过愤怒与憎恨,有过仇隙与攻讦,但都被这历久弥新的年味儿所冲淡、所消解。更多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这年味儿越浓,就越是安宁祥和的象征;这年味儿越持久,就越是盛世昌明的标志。
朋友,你可感知这年味儿已经笼罩你的周身?你可闻到这年味儿那一股沁人心脾的醇香?但愿你的心里所洋溢的年味儿是甜甜的,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