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掀起一轮舆论风波,互联网、收音机、报纸杂志……到处充斥着质疑和争议。在风波平息之后,以理性深思这个事件,是媒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在自主招生制度实行几年之后出台的。许多大学的招办负责人评价说:本科招生的三部分生源中(保送生、自主生、一般高考录取的新生)自主生的跟踪效果最好。2008年复旦大学在上海通过自主选拔面试,录取了454名学生,与高考录取的455名学生进行成绩对比发现,自选生的平均绩点(GPA)要比高考录取的学生高出0.23,而最低绩点更是高出0.79。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说:“新生都在复旦统一管理与授课,住宿也是不分专业不分地域,样本间差异性很小,统计结果具有说服力。”扩大自主招生,当然成了高校调整招生政策的新趋势。
在关于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争议中,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实名推荐制加大了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不公平。据说新浪网对校长实名推荐制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的网友占69.9%;是支持者(23.0%)的3倍。二是实名推荐制是选优,不是选才(偏才、怪才)。三是推荐制会发生权钱交易、滋生腐败。
持反对观点的看法中,有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设性意见,甚至有预见性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推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弊害,并且通过公众热情的表达,发挥了难能可贵的监督和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