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宁夏农业学校08园林专业的李冰雪很兴奋,因为学校搬到了新校区。她和同学们帮老师搬家,打扫教室,文件归档,忙忙碌碌。比起狭仄陈旧的旧校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职业教育基地的新校区显然更让学生看到希望。而接下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市职业教育中心等学校还将陆续进入基地,首批有12所学校。基地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0万人学习和实验实训。
10月的宁夏,虽然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但却挡不住风沙漫漫。从外表上看,基地还有大部分正处于施工中,但8.8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十几个亿的投资额度,已经让记者看到了宁夏打造一个超大职业教育航母的“野心”。
事实上,自治区教育基地建设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教育“一号工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林这样形容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这样的投资和建设规模,“这是自治区教育发展史上空前的大手笔”。为什么如此重视职业教育,马林说:“我希望记者到西海固看看,就会明白了。”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西海固的贫穷有目共睹。自治区教育厅职成处工作人员李健回忆起自己去西海固看到的景象,让她终身难忘,“很穷很穷,水太少了,老师们喝的水里都有红色的沉淀物”。自然生态的恶劣尤其是水源的缺乏,是导致西海固贫穷的最大原因。“以前,我们那里是十年九旱,现在是十年十旱。”固原市教育局局长张毅说,土地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命运。
而走出大山所需的“技能”,只能靠职业教育给予。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人的发展,更关系到人的生存。
比起发达地区,宁夏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并不很好。在来宁夏之前,教育部曾经组织过新闻采访团去江苏采访职业教育,一位随团的教育部官员说,江苏某县级市的GDP比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还要高,而宁夏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并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非常不易。
但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把职业教育列为本届自治区政府重点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在去年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并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每年再增加1000万元,市、县政府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自治区政府还决定,到2012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量部分全部用于中等职业教育。
“1个亿,对于发达省份可能不算大钱,但在宁夏,真是极为不易。”马林说。
除了投入加大,更重要的是思路的转变。为了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宁夏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开始把目光投向中部和东部,这就是近几年在宁夏大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办学”模式。原自治区副主席郑小明曾经这样说:“以前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有三条路,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现在我们要去东部,学职教,有一技之长。”
在学生走出去之前,行政官员先去东部发达省份走了个遍。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原自治区教育厅厅长蔡国英等都先后来到山东、江苏、天津等地,游说当地政府支持宁夏职业教育。他们出面之后,县里和学校随即跟上,做好与东部合作的一些“细节”。据西吉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朱宝山介绍,他们专门由县领导带队,组织去山东、福建等地进行职业教育考察,还组织中学校长和家长代表、学生实地考察。而朱宝山自己就曾六下烟台。
从2006年开始,宁夏赴东部职业学校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经超过4万人。
曾经在山东呆过一年的张毅告诉记者,联合办学培养的学生在当地很受欢迎,他们比农民工工资高、工种好。由于当地一线工人非常缺乏,劳动局的人还追着他们要学生。
朱宝山更是把联合办学称为“老板工程”。“我们县现在每年向东部送2000个学生,5年下来,就是1万人。我希望这些学生中间,会产生100个大老板、1000个小老板。”
当然,也有人对这种西部为东部培养劳动力的做法产生过置疑。但马林算了这样一笔账:“欠发达地区提供岗位有限,我们一年为东部送去2万人,十年送出去一个县,学习东部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以后,随着宁夏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人选择回来。”“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在宁夏搞教育。”这位朴实憨厚的西北汉子说。
职业教育的大门向人人敞开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了职业教育。
宁夏农业学校08酒店管理专业的郭婷就是主动放弃上高中的。在初三下半学期,这个很有主见的小姑娘就决定读中职,原因之一是“读高中特别累,很多同学头发都白了”。“读大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我觉得选择中职是正确的”,尽管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但郭婷还是在志愿栏里填了宁夏农业学校。现在,17岁的郭婷在星级酒店实习过,在宁夏园艺产业园担任过一个月的导游,还报考了函授财会大专,她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而曾经反对的母亲看到了女儿的成长,现在则以她为傲。
09园林专业的新生马兵来自宁夏同心县,之所以选择园林专业,是因为家乡的风沙肆虐,让当地人深受其苦。“我们那里大部分人都有沙眼,我想工作个三四年,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回家好好治理那里的风沙。”同样也是沙眼患者的马兵说。
09园林专业的郭金龙则是看到电视上介绍发展农业好处多后,动了来学校的念头。他认为,中专也挺有前途,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个白领。
而几年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宁夏农业学校也同样面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窘境,走不出“农业中职招生困难”的怪圈。幸运的是,学校碰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国家对中职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为许多农村学生解了燃眉之急,也为学校招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1991至2000年的10年间,学校在校中专生最少才400名,而现在,有2276名,是以前的6倍!
作为一个以涉农专业为主的学校,宁夏农业学校的大门不仅向初中学生敞开,也开始向农民敞开,把学校办到了农民家门口、企业门口。
石永宏是宁夏九三零种鸡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开始与农业学校联合办班,触动非常大。“我们厂里很多是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的农民工,没有文化,光靠企业培训解决不了问题,幸亏有了农校。”这个专门面向农民工的班每天下午7点开始,有学分,能够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按照宁夏农业学校校长丁金英的说法,如果工人“有上进心,耐得住寂寞”,闯过第一学期,接下来一般就能顺利完成学业。
宁夏晓鸣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晓明也是联合办班的受益者。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最大好处是,让农民工明白了从“干什么”到“为什么干”,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愿景。现在,他手下三个工厂的厂长都是农校的学生。
为了进一步“送教下农村、下企业”,宁夏农业学校向自治区农业厅提出了“由宁夏农业学校和农业厅科教处联合开办农民中专班”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促成了《关于组织新型农民培训优秀学生参加中专学历教育的通知》,全自治区开始设立新型农民培训900个示范村,每村选择3~5名优秀学员和农民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主要培养设施农业、园艺技术、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等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参加中专学历教育,丁金英和她的同事跑遍了全区30多个市县农牧局。而目前,宁夏农业学校在校中专生2200多名,企业员工在籍中专生1121名,农民在籍中专生则高达4509名。
马林十分看好这种做法:“职业教育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焕发了勃勃生机,我有预感,这种模式会成为宁夏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送学生到东部学知识,教育移民,一方面,依靠本地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两条腿走路,这就是宁夏发展职业教育的奥秘所在。
解决“双师型”教师难题
很多人尝到了“职业教育”的甜头,也面临着继续往前发展的压力。
让朱宝山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计生局长乐了,教育局长愁了”,计生局长高兴的是,通过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很多老百姓明白了知识的好处,不再超生了,但无形之中,教育局长感受到了提供优质教育的压力。
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师资是关键所在。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严重匮乏,成为宁夏职业教育发展实实在在的一个软肋。在一些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连10%都不到。以固原市为例,有的中职学校十年没有进过一名教师,专业教师急缺,教师年龄结构偏大。
如何建立畅通的教师补充机制,是很多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除了正常选派教师到企业和教育机构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提高职业教师的素质,一些地方开始做出各种尝试,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
西吉县选择向全国招聘专业课教师。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20名专业课教师,成为自治区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向全国招聘专业课教师的地方。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宁夏、甘肃、吉林等地,改善了当地职业教师不足的现状。这20名教师的编制从哪来,朱宝山坦言,当地县政府提供很大支持,把所有的编制空下来给教师。
与西吉县相比,宁夏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李斌则在面向全国招聘的同时,向企业伸出橄榄枝,今年招聘了28名企业教师来校兼职。但这些教师来校任课,也有问题,“他们懂技术,但怎么把技术教出来,怎么会上课,有的还很不在行”。
据马林介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宁夏将强化对重点扶持品牌专业在职教师的培训,每个品牌专业每年至少培训2人以上,将用3~5年时间,将专业教师培训一遍。争取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基本适应各类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东西部联合办学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陆伟是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专业课教师。他曾经带着自己的60多名学生去往江苏昆山等地实习。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企业的需要,一些最新的生产设备和信息,让自己的授课更加“与时俱进”。
陆伟的同学现在大部分在江苏的一些公司工作,比起走出去的他们,陆伟选择回到中卫市,培养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而这正是马林所说的“长远眼光”。尽管有问题,有困境,但毫无疑问,宁夏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宁夏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随着经济的好转,宁夏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乡,回馈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