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各类竞赛获奖不再保送,奥赛获奖最多加20分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学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送资格,也不加分。
但是,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而在此前,北京这几类学生都有保送资格。
这意味着政策调整后,如果想通过奥赛取得保送资格,只有一条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据悉,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 背景
“国际奥数”已有50年历史
据了解,奥赛目前共有数学、物理、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五个学科竞赛,由中国科协主管,具体分别由中国数学会、物理学会、植物学会和动物学会、化学会和计算机学会主办。依照最初的奥赛设计,奥赛的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最早于1959年开始举办。
但现实中,由于奥赛与高中学校选择以及高考保送和加分政策等挂钩,辖区内学生参加奥赛获奖情况在有些地方甚至与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挂钩,这就引发奥赛热,很多孩子在上小学时就被家长送到了奥赛培训班,由此引发争议。
■ 解读
政策 1
除奥赛外,部分科技类竞赛,也取消保送资格。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赛获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但是可以加分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
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教育部称奥赛被功利化
对于这两类保送及加分的调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解释说,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
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教育部表示,有关赛事主办方预研判断,这一调整不仅不会对学生和赛事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让赛事吸引和凝聚更多真正喜爱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平常心态参与。
基础教育部门认为,这一调整将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能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将发挥积极作用,对部分有学科和科技特长的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