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迁移规模世界罕见
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李舒) 13日,首钢举行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对于搬迁调整中需分流安置的6.47万名职工,一定负责到底,保证把每一名职工安置好。
首钢搬迁停产,意味着6万多名职工需要分流安置,总量较大,工人年龄结构偏大、技能单一,转岗和再就业存在难度。首钢劳动工资部部长闫永志告诉记者,确定搬迁后,首钢制定了“压产搬迁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大部分职工将被派遣到首钢顺义冷轧厂、首钢河北迁安厂区以及曹妃甸新建设的京唐钢铁厂;年龄较大、身体条件不允许和家庭有困难的职工,自主选择退休或提前退休,领取补助和退休金。
记者了解到,此次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涉及职工2.2万余人。首钢根据人员、岗位特点和培训情况,制定了新项目转岗分流、发展新产业和土地开发、留守护厂、内部退养、退休等11条分流渠道,最大限度地考虑职工利益。
将一个年产800多万吨的钢铁企业整体停产,需要安置分流职工6.47万余名,规模大、难度高、工作繁重复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工业迁移。
“人们不会因为首钢搬迁失去对这座钢城的记忆,一些标志性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将作为工业文化遗产永久保留。”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说。
不少首钢人成“候鸟”
在首钢候车室里,43岁的刘新喜告诉记者,他从高中毕业起就一直在首钢工作,至今已24年。可从1月4日起,这样的生活成为过去时。
刘新喜告诉记者,他面临的是改变工作和生活节奏,在曹妃甸需要连续干上12天,回家休息4天,再回厂上班。
王海艳告诉记者,得到通知去曹妃甸的那天晚上,她一夜也没有合眼。她和丈夫目前都在质检部门,“我们都会到曹妃甸去。”未来不排除在曹妃甸买房安家,“我们还有个13岁的孩子,正在上初二,只有先托爷爷奶奶照顾。”
首钢劳动工资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首钢安置员工的方法有十多种,买断和到曹妃甸等新工厂工作都是方法之一。
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买断的方式并不为一些员工认同。刘新喜告诉记者,以他的年龄和工龄来说,买断最多能够拿到18万元的费用,缴完10年保险也就所剩无几了,还不如继续在厂里干下去。
首钢旧址将成繁华街区
首钢集团规划发展部副部长李小平说,首钢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后,老首钢8.56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将重新规划建设。根据北京市政府审议通过的新首钢规划,新首钢工业区将重点发展工业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工业教育培训、工业博览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服务六大产业,划分为工业主题公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区、行政中心区、综合服务中心区、滨河生态休闲区、总部经济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