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精神,我国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甚至停招。
大学的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招收的人过多而造成人才闲置,因过少而造成资源紧缺,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业率决定专业的设置,但是在市场条件下并非就这么简单。
如今的年代,大学生就业不是计划分配,而是由市场挑选,不少招聘单位有专业方面的要求,而一些招聘单位只是有学历方面的要求,通过面试考核,认为你行就行,不管你什么专业。而作为学生来说,能够尽快的找到工作,不管是专业是否对口,不管是学文还是学理,能有个饭碗,有个满意的工作,就谢天谢地了,尤其是找到的工作比专业工作更实惠更是巴不得改行。专业一遇到市场,很难有主动选择权,只能说是被动的接受。
因为市场变化莫测,有些专业在一定时期也许很热,而在一定时期却是很冷,如在《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中国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是供大于求,其中,尤其以计算机与技术、法学、英语三个专业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而普遍认为冷的地质专业就业形势走好,最好的专业是地质专业,就业率达10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态势下,大学自报的就业率并不低,有些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就已百分之百的就业,其余大多数大学就业率都在60%以上,即使再冷再与市场再不吻合的专业,也鲜见跌到60%以下。有的随便找个接受单位盖个章就算是就业,有的简简单单开个复印店,招上几个人干上一个月,也算是就业,甚至乎还出现不少“签约代理公司”,直接承诺“缴纳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代签协议,毕业于全国任何一所高校都没问题。如此的就业,谁能分清哪个专业冷,哪个专业热。
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用硬性的规定没有可比性,更不宜操作,最有效的途径是由市场说了算,市场需求有多大,就业就有多大,市场需求量小,自然报考专业的人就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限制大学的总体生源,避免乱扩招,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生就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跟踪调查,不能搞暂时的就业,更不能容忍虚假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