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偷菜”游戏盛行,忙着“种菜”“偷菜”的人不少。其兴趣之盎然远远超过上课、上班。“偷菜”,“偷”的是什么呢?不言而喻,是心情,是快乐。“偷菜”何以能“偷”出快乐呢?这是一种单纯的游戏吗?
我以为,设计出“偷菜”的人是一个对人性、对当下有着极为深刻把握、又是极有创意的人。游戏无非就是在庸常乏味的生活中找乐子,但显然,一般的游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快乐欲望了。一般的游戏可能有胜负,但不计得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游戏的趣味,所以,像打麻将之类的活动,就一定要带“彩”才有意思。一般的游戏还得是几个游戏者在同一的时间玩耍,而在大家都很忙碌的情况下,要找到这样一种时间是很难的,所以传统的游戏就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传统”的游戏机上玩的游戏,往往是单打独斗式的、跟机器、跟程序的较劲,即便需要很高的技巧,也毕竟不是在和有血有肉的人相较。“偷菜”游戏的吸引人,在于它是一种不需要别人同时来玩的游戏,相反,正是要趁着别人还没有玩,自己的“偷”才能得逞。它是在和人、和不知为何人但又一定是自己圈子中的人相较,而相较的又不是斗智斗勇,不过是及时收自己的、趁机偷别人的。偷和被偷,很是公平。能收回自己“辛勤”种下的菜,固然快乐,能趁机摸到别人的菜园偷走别人的菜,则更是快乐,可谓之“偷着乐”。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情感的变化,因为你的菜也可能被偷。有被偷的郁闷,所以偷得的快乐才会更加强烈。也可以说,自己偷得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被偷的郁闷上。这也符合游戏的精神。自己如果没有被偷的郁闷,自己也就不会有偷得的快乐;同样,没有别人被偷的郁闷,也不会有来自偷得的快乐。更进一步,被偷的郁闷是假的,而偷得的快乐却是真的。这也是只有游戏才能提供的非零和的博弈。
“偷”的体验在这里是获得快感的关键。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也许缺少偷盗的体验,但不能说一个正常的人就没有偷盗的潜意识,而且偷盗确能让一些人获得某种非常的快感。这也就是某些衣食无忧的富人也要去偷盗的原因。除了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外,偷盗中的紧张、焦虑在一旦得逞后的顿然消释,以及对自己表现成功的欣赏,都成为偷盗者快感的来源。这种体验是容易让偷者“上瘾”的。单从情感的一面来说,偷者所体验到的这些情感,其实也是常人所能体验到的情感。我们从各种艺术中特别是叙事的、表演的艺术中所体验到,也不过是这些情感。情感体验的属性大体相同,但产生情感体验的对象却有天壤之别。在“偷”和“看”中,偷者是对自己行为的体验,即亲历;偷者的体验绝对真实,没有“距离”;偷者以实得为目的,不是虚拟。因此,再高明、再成功的偷盗,都不是艺术,都是偷盗。但想偷一把的冲动,也许并非个别现象。但真的去偷,又不是个人道德、社会法制所能允许。而偷菜的游戏也许正是契合了人的这种被压抑的冲动,所以才得以流行。或者说,正是这种虚拟的“偷”让人体验到真偷的情感,所以才让人玩起来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快乐。
这种偷的游戏如果按照相反的规则来设计,即以送人的东西越多越好,效果又当如何呢?我并不以为越“偷菜”生活中的小偷会越多——相反,偷的冲动得到宣泄他也许就不想去真偷了。游戏讲的是规则,不讲君子;或者说,遵守相同的规则,就是君子。像《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人人都以损己利人、吃亏奉献为原则,反倒显得十分怪异——既然如此,又为什么有买卖交易呢?!偷菜可成游戏,送菜不成游戏。但为什么“偷”的是菜,而不是别的东西比如书呢?